2019-03-26
2017年,一位专投电商的投资人告诉我:“没有小程序的电商平台我已经不看了。”
彼时,类似拼多多的小程序电商巨头还没有浮出水面,面对这样的判断我有些惊讶。
他接下来的话点醒了我:
“你要搞个促销,用户不更新App,通知被系统屏蔽,商品链接在微信里分享不了。我给你烧钱搞促销,你都搞不起来,还有什么价值?”
在刚刚结束的微信公开课Pro上,微信团队对小程序的种种表现,证明了这一逻辑不止在电商领域生效。
公开课上没说的优势:“唤醒用户”
在微信公开课上,小程序被反复提到的优势之一是“所见即所得”。
这里的所见即所得与开发技术里的那个名词不太一样,指的是“用户不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,看到一个服务、内容、程序、游戏,都可以在扫描后的5秒内开始使用”。
但对于开发者来说,“所见即所得”其实还有另一重隐含的意思“所见用户即所得”,换一个更好理解的说法是——更容易唤醒用户。
在2018年的中国,独立App开发者面临两大问题,第一个问题是用户不更新,第二个问题是通知唤不醒。
以电商为例,逢年过节的时候,各家的App都会因为活动的原因把Logo换一下。但换Logo是假,将App更新到包含新活动或新功能的版本才是真。
然而,活动的触及率一直是个问题。
在中国,有许多用户没有时常更新App的习惯,这会大大影响活动运营对iOS用户的触达率。而在Android平台上,由于各类App对后台机制的滥用,大多国产ROM都倾向于把除了微信以外的大部分App放入后台黑名单,想要给用户发通知更是难上加难。
而微信却没有这样一个问题,几乎没有人不更新微信,更是不会有人把微信的通知屏蔽。
这给了小程序一个独立App所没有的优势,能够在微信规则允许的范围内,更直接的触及到用户。
在微信公开课小程序分论坛上,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高级产品经理陈皓透露,微信正在研究让小程序与独立App的唤醒能力变成双向——独立App可以分享到微信一张小程序卡片,小程序也可以唤醒微信外的App。
拼多多、蘑菇街等电商小程序已经在数据上证明了小程序对用户的转化,远高于通过独立App通知或微信公众号唤醒App。
这让小程序的开发者能够比独立App开发者拥有更多的直接运营空间——为了能够更直接的接触用户,会有更多的独立App不得不为了唤醒用户而开发对应的小程序。
微信小程序第三方统计平台阿拉丁CEO史文禄告诉PingWest品玩,他们观测到大多数的活跃小程序开发商的更新频率在10天左右。
也即意味着,每10天就会为小程序更新一些功能或优化一些细节。而这些在产品上的改动不受限于用户更新频率,一旦通过腾讯审核立即生效。
回过头来,再去看那句“我们比任何手机厂商都更有优势”就不再是一句多余的话,而是一句“真情流露”。
因为小程序与独立App不同,它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体系。称之为“新的操作系统”,已不再是捧杀。
不是入口,是操作系统
在微信公开课上,张小龙上现场变了个“魔术”——当你在微信的主界面上不断往下拉,直到把所有的聊天记录都划到屏幕外,就会看到一行字,这行字上写着:
这不是入口^_^
很多网友反问,这不是入口是什么?
这个问题还挺有趣的,微信在主界面下拉这个地方放过两个东西,搜索和短视频。
这两个功能放在这里,确实是入口,但小程序不是。这里的逻辑区别在于,你会把Windows里的开始菜单当作一个入口,但不会把多任务栏当做入口。
主界面下拉,就是微信这个操作系统的“多任务栏”。
2017年,小程序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开花猛烈,比如电商。但这却引起了微信内部的一些担心。
这种担心在过去的中国互联网上是很少见的,大多数新的平台型应用起步时,恨不得官方找来一些赛道批量导入以填充稀缺的生态。
在微信公开课上,张小龙对未来的微信进行了很多项“预发布”,比如iOS上的打赏要回归,比如要为公众号运营者推出独立App,比如要对公众号的作者体系做出改进。
对大家更关注的小程序却其实是“什么都没谈”,什么都没谈的原因并非是没有可谈的,小程序在一周年之际交出了几乎完美的答卷——100万+的开发者,58万+个小程序,1.7亿日活跃用户。
这背后,小程序团队一年32次深夜发布功不可没。但在微信公开课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,小程序只透露了几个基础性原则:
小程序不为任何场景特殊设计,平台要足够抽象;微信不会以裁判的身份下场,好的小程序要由用户自己发现;小程序在2018年要更多的连接线下,搜索、扫码、对话是小程序的“去中心化”流量入口。
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与苹果在刚刚公布App Store时的情景一摸一样。
在iPhone2.0系统公布以前,开发者并不能通过正规的渠道为iPhone开发应用,一些黑客通过ToolChain给越狱iPhone开发原始应用。这与多年以来,微信生态中那些利用微信内置浏览器做的灰产玩法类似。
苹果用iPhone SDK终结了野蛮生长的乱象,而对微信来说,小程序就是那个iPhone SDK。
与iPhone SDK配套的是苹果发布了App Store,很多人认为App Store才是苹果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因素。因为在iPhone SDK发布之前,Windows Mobile和Symbian上也有了可以让开发者自行开发程序的平台。
App Store解决的是应用的体验规范、分发方式、加密标准、交易逻辑、付费通道和网络基础。有了这些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iOS生态才能在整个移动生态中独占鳌头。
而微信对小程序的思考,也不是一种新的开放技术,而更像是一整套配套设施。什么样的小程序能够获取到好友关系链,什么样的小程序能够发送通知,什么样的小程序能够在朋友圈分享。
小程序正在勾勒出一个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移动互联网生态——在这里没有耗电的后台,没有随意被出售的用户信息,没有乱推送的营销通知。
尽管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靠微信“专横的克制”来实现,但对用户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。
移动互联网战争已经结束,小程序战争刚刚开始
2017年小程序上线不久之后,媒体就开始大唱挽歌。
然而一反媒体的论调,百度、UC、阿里、小米分分跟进推出了“类小程序”的平台。
“类小程序”的突然火热,其实并不是技术因素导致的。“类小程序”在技术领域并不新鲜,本质上就是Web App和Native App的结合,即Hybird App。
它背后的逻辑是,通过本地App提供一些基础的开发服务,来强化可以随时更新的Web App。这种技术离大家并不远,为了能让促销页面随时变出花样,淘宝就是一个典型的Hybird App。
正如上文提到那样,除非是特别重大的功能,淘宝上的大多数促销、运营活动都可以免更更新实现。
这样的技术也有它的局限性——在早年Facebook曾尝试过Hybird App,很快便因为体验不佳而放弃。随着这几年移动设备的性能爆炸,现如今的 Hybird App在不考虑平台限制的情况下,可以实现Native App99%的功能。微信小游戏里《纪念碑谷2》的Demo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。
但这一次类小程序平台在中国的空前火热,更像是商业上成熟的结果。
这还要从这次微信公开课上,张小龙提到的一个颇具争议化的“去中心”概念聊起。
张小龙的原话是这样的:
我觉得现在的移动互联网跟前几年比起来有一个很大的变化,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,每个人可以浏览无数的网页,在各个网页之间跳来跳去;但现在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可能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头部的App里面,微信可能是这些头部App里面用的人最多的,或者说最耗用户时间的。
但即便如此,我也并不认为微信是一个“中心化”的存在,因为微信里面可能会提供非常非常多的服务,这些服务都是由不同的公司来提供的,微信只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地方,并且微信并不给这些服务提供一个特别中心化的流量,而是由用户自己去发现。
从这段话来说,“微信去中心化”引起争议无可厚非。因为张小龙口中的去中心化和大众心目中的去中心化确实不太一样,品玩之前也对这一论断进行了反驳。
如果将张小龙这段弯弯绕绕的对去中心化的定义,用更通俗的话解释一下应该是这样的:
中国覆盖率和活跃度占前20的App已经几年没变过了,没有人能撼动这些App的地位。你做了其它App 既不会有人安装,也很难让人打开。
微信在不自废武功的前提下,小程序给其它互联网公司和创业者重新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蓝海,并承诺微信自己不会亲自下海既做裁判又当选手,是为“去中心化”。
根据腾讯的财报显示,微信的月度活跃用户数在2017年年中已经达到了9.63亿,这几乎是中国的全部智能手机用户数。而早在2016年12月,微信使用时长超过90分钟的用户就占到了微信总体的50%。
微信的“用完即走”,更像是“用完了某个功能,退回到微信主界面”。
不止是微信,中国渗透率排名前20的App都在业务上逐渐延伸到各种细分领域。
对应的数据是,2017年渗透率Top20中,仅快手一家不在2016年的Top20,2017 中国市场渗透率Top1000的榜单中有78%是去年的老面孔。覆盖率Top300的62款新晋App中的一半,来自于现有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孵化项目,中国普通用户平均每年安装4.13个App。
前几年,“圈地”曾被形容互联网公司创业,而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处于“无地可圈”的状态。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选择圈地之后自己“盖楼”,而微信这个“圈了中国最多用户的产品”,却选择用小程序把圈来的地规划好再转出去。
张小龙的“去中心化”,更像是承诺“微信虽然有能力,但不会去在这些细分领域与创业者抢生意。”
而从微信现有的体量来看,此次小程序公布的1.1亿日活还远远没有达到天花板。虽然移动互联网创业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,但在微信和其它Top20的App里,类小程序平台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。
这为已经“阶级固化”的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转机,尽管这来自“地主”的施舍。
但对于没有资格成为百度、阿里、腾讯、滴滴、美团、今日头条的公司来说,这可能是当前唯一的上升渠道了。
一个可以马上运营的小程序
一个可以持续运营的小程序平台
需要上传小程序
扫一扫关注